在相关书籍中,乌鲁木齐美术培训对民间美术的称谓因阐述的切入点不同,会出现许多不同的称谓,有的叫民间工艺、民间手工艺,也有的叫乡土手工艺等,不一而足。为叙述方便,我们统一称为民间美术。古往今来劳动人民为适应并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和审美要求,就地取材并以手工方式为主制作产品的工艺美术,称为民间美术。民间美术作品与传统工艺品没有严格的界限,民间美术品种属于日用品的部分实质上是传统手工艺中的一个重要部分,而民间特色最浓的民间工艺品,主要是指风筝、彩灯、剪纸、年画、民间玩具等。我国民间美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其作品深刻而真实地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生活、思想、情感、愿望,因此,在题材内容上具有人民性、地域性;在流传方式上具有承传性、变异性;在艺术创作上表现出朴实美和粗犷美,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气息。
群体性。民间美术从创造到流传、使用,始终与民众的生产劳动、日常生活紧密联系。民众生活的需求是民间美术创作的基础。这种创作在本质上反映了民众的生活方式和思想感情,集中体现了民众群体的智慧与艺术才能,体现出共同的群体意义及约定俗成的功能与审美的要求,因而具有突出的人民性的特征。民间美术从总体上讲是一个群体创造的发展过程,是建立在千百万劳动者的创作成果的积累基础之上,经过长期群体的充实与加工、筛选与提高向前发展的。如陶瓷,最初的形成,材料与造型都是低级和简单的,经过长期的发展而越来越丰富、复杂和精美,这一切都是群体再加工创造的结果。又如民间风筝,尽管传说是鲁班发明制作的,但经过一代又一代的能工巧匠改进,在结构和样式以及外表的装饰上,越来越精致、合理,这也是一代又一代匠人和画师们群体的智慧结晶。然而,这种群体性并未排除个人在其中的重要作用,应当认识到,这些个人本身也是来自劳动人民,是由民众的传统艺术哺育成长起来的,他们的创造既传承了前人的技艺和成果,又改造了前人的记忆和成果,使之更趋实用和完美,也就更加集中地表现了群体的智慧与才能,体现出群体性的意义和价值。
传承性。民间美术在民间是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而逐渐形成的,自古以来连绵不断,反映了其历史的延续性质。历史越长久,其延续性也就越明显,传承性也就越突出。民间美术的创作方法和艺术原则是世代相传而继承下来的,在漫长的岁月里,传承积累了许多人的经验,创造了丰富的民间手工艺,时间上的纵向延续是形成民族文化传统的最直接、最主要的因素。
民间美术的传承大多数是家族式的、乡村间的。劳动者共同的生活为民间美术的创造和传承提供了条件,并得到积累与发展。如在家族中,常常是“父传子” 、“婆传媳” ,有着较浓重的家长意志和世袭观念,在技艺传承及审美倾向上有着较固定的模式。在乡村间,这种传承有着较强的地缘关系,有着共同的物质资源和生活习俗,几乎家家户户都参与了传承,某些技艺较高、威信较高的艺人,常成为大家所推崇效仿的榜样,以使得某一民间手工艺在周围得以推广、提高与延续。另外,一些民间艺人则是通过师徒的形式,言传身教来传承延续自己的技艺的。优秀的民间艺人,有着更多的实践经验的积累,在技艺上更加复杂精巧,甚至有某些诀窍。要使这些传承下去,需要师傅的悉心指点和徒弟的勤奋学习,以确保工艺的高水平及优越地位。一些艺人还经常组织某一职业社团,成立作坊和行会,来进行集体的艺术创造活动,使民间美术形成广泛而深远的传统。
地方性。我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民间美术在创造过程中大都受到了地理环境、气候、风俗习惯、物产及社会文化传统和审美趣味等多方面的影响与制约,表现出鲜明的地方性特征。
民间美术的创作最能适应当地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习惯。例如,平地多用肩挑,故有各式各样的扁担;山地多用背驮,故生产出多种多样的背篓。北方多食面食,故流行青花大碗;南方喜吃辣味和泡菜,故生产小碟和泡菜坛。又如剪纸,因各地用途不同有不同的名称,北方剪纸多贴在窗户上,注重窗格装饰和透光效果,统称窗花;南方剪纸多作为刺绣花样,江浙一带还将乌鲁木齐书法培训剪纸剪成猪头﹑火腿和元宝等,贴在礼盒上,称为礼花。在北方一带多绣制荷包﹑鞋垫赠予情人,而在南方一带则多绣制花带﹑绣球等赠予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