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时期金山农民画作品简析

不同时期金山农民画作品简析

1989年金山农民画院建成,隶属县文化局,成为乌鲁木齐美术培训金山农民画创作辅导、作者培养、交流研究的文化事业单位。

如前所述,金山农民画经历30多年的发展,走过了一条不寻常的探索之路,从辅导老师的层面说,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学户县举办农民画学习班开始,吴彤章等金山文化馆的辅导老师一直在苦苦地求索,金山农民画的出路在何方?首先,创作对象的选择。金山农民画学习班起步阶段选择的是回乡知青以及小城镇知青,他们刚刚跨出中学校门不久,有一定绘画基础。挑选时也邀请了当地中学的几名资深美术教师推荐,并也曾请中学资深美术教师协助辅导。学习班以创作带动基础提高,当时,为创作某一题材的作品,要派学习班学员去现场写生,然后回到学习班构思起稿。几经修改后,再在辅导老师的指导下上色完成。这些作品的内容主要还是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形势紧密结合,表现手法比较写实,基本上是学户县的,也就是单线平涂为主,造型比较严谨,讲究透视,类似当时的年画。后来又选择农村的一些做泥水工和木工的老匠人等参加农民画学习班,所创作的作品显得古腔古调,表现形式上没有什么新的突破。其二,农民画到底表现什么?怎样表现?1977年乡间采风活动使得辅导老师的辅导理念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吴彤章当时想:农民画是农民画的,应该反映农民的审美特点,应该有乡土气息。

一个辅导理念的转变,带来一系列变化,农民画作者的对象慢慢地以农村能剪善绣的大娘大嫂(也有一小部分男性农民画作者,但他们和女性作者一样对民间艺术有一定的兴趣和创作的基础)为主,由于作者自小对民间艺术耳濡目染,具有一定的民间艺术创作的潜质,加上辅导老师帮助她们吸收当地各种民间艺术的表现手法,金山农民画的创作渐渐地脱离了户县的表现模式,从形式到内容都发生了质的变化,从70年代底到80年代初金山农民画完成了美丽的转身,以一个独特清新的面貌出现在世人面前,后来被研究的学者称为:中国农民画发展的第三次浪潮。

但是一个画种也好,一个艺术流派也好,发展到一定的时期,形成了一定的特色或者风格之后,后来者就会碰到这样一个问题:如何继承和发展,这是一个相当棘手的问题,金山农民画发展到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后,也碰到了这个问题。因此,现在我们要从被辅导的对象——金山农民画作者的层面来分析不同时期不同的心态和作品。

70年代中期以后,一批农村能剪善绣的大娘大嫂农闲时被请到县文化馆参加农民画学习班培训,形成了一个相对稳定的艺术创作团队,尽管她们没有创作经验,也缺乏美术基础。但是,这些平时在闭塞的乡村围着孩子、灶台、猪圈转的农家妇女一旦进入创作团队,似乎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学习环境。其一,最初的农民作者参加农民画学习班还会有工分补贴,县文化馆还会给相应的交通费和伙食费。村里人很羡慕参加农民画学习班的学员。其二,参加农民画学习班的农村妇女平时在农村干的农活都比较累,加上还有做不完的家务的束缚,诱使农家妇女出来在绘画的天地里闯一闯。每期20天的学习班,使这些素不相识的农家妇女相聚在一起,这里没有家庭、孩子的拖累,提供食宿,提供绘画的工具和材料,可以全身心地扑在绘画创作上。她们年龄相差很大,从20岁的小姑娘到70岁的老太太,各个年龄段的都有,但她们之间没有隔阂和代沟,因为大家都没有正规学过画画,在辅导老师面前都是小学生,都得从头学起。辅导老师吴彤章与农民画作者关系也很融洽,吴彤章很尊重每一位农民画作者,能够与农民画作者拉拉家常,有时还谈谈自己在部队里的画画经历。县文化馆就这样通过半行政的手段,将一大群能剪善绣的农村妇女聚集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很好的绘画氛围,在这个时期,金山农民画渐渐地走出了自己的一条路。金山农民画不仅在艺术上能够得到社会主流文化的认可,而且在销售上占有一定的市场,一些农民画作者通过绘画,不仅提高了社会地位(如一些农民画作者作品获奖,加入美协等艺术专业社团,有的还成了乡镇、区县乃至市里的人大代表或者区、市政协委员等) ,还改变了她们的生活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市场经济的发展,一些农民画作者开始不满足于农民画院对她们自己作品销售的安排或干预,有的作者除了给农民画院部分销售作品之外,还尝试着自己寻找销售市场,发展到后来(上世纪末)索性脱离农民画院,自立门户,靠着卖画谋生。市场对农民画的干预和冲击很大,自立门户的农民画作者因此少了创作而多了复制,有的复制自己以前的获奖作品,以求卖个好价钱,有的甚至复制他人的作品,生出一些纠纷。老一辈农民画作者由于年事渐高退出绘画舞台(有的已经去世) ,一批中年画家也在探索新的表现方法,他们分散在各个乡镇,农民画院也很难像以往那样将他们召集起来,进行培训指导,因此难免有的走弯路(指弄得不中不西、不伦不类) ,个别的也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似乎在创出一条新路,但这些也有待于得到主流文化的认可和大众的欣赏。年轻一代更是在市场和艺术、城市与农村双重矛盾的重压下,面临着痛苦的抉择。如果说老、中年两代作者还有朴素的创作愿望的话,那么当前的一代已经逐渐滑向了务实的功利性质的边缘,如何将这些年轻一代的农民画作者引导到具有乡土气息又有现代意识这条路上来,延续昔日良好的传统,重铸昔日的辉煌,乃是摆在金山政府和文化部门以及农民画院面前的重要课题。基于上述分析,我们通过以下作品的简析,显示金山农民画作品在这30多年几个不同阶段的轨迹。

下图是一幅早期金山农民画,当时多次在省市以上的美术展览会上展出和获奖,也多次在美术专业刊物上发表,是金山农民画初创阶段的代表作之一。作品再现了当时国家粮仓收缴公粮时的情景,采用全景式俯视的视角,把运谷进场、翻晒稻谷、装袋入仓等紧张繁忙、丰富生动的劳动场面表现得淋漓尽致。很明显,作者是亲历过或感受过这种劳动场面的,粮食进仓的许多细节刻画得很具体,如粮仓里的运输工具就有卡车、拖拉机(拖拉机又分手扶的和有驾驶室的两种) 、卷扬输送机,干活的人虽然画得很小,但动态各异,非常丰富生动,如有排成一字型翻晒谷子的、有肩扛谷子鱼贯送入卷扬机的。还没有结顶的粮仓里更是热闹,有的用铲子分匀谷子,有的用脚踩实谷子,动作具有节奏感。画面右上方有三四个在张贴宣传画报,有站有蹲,极富变化。

这是一幅高度写实的绘画作品,作品基本上是单线平涂,物体暗部略加渲染,分出明暗。暖调的橙黄色占据整个画面的大部分,与画题《金谷满仓》 “金谷”两字相吻合。这一时期的作品受户县的影响较大,无论在表现手法还是表现内容方面或多或少有户县的影子在。如上图《山村变了样》 ,作品运用写实的手法,反映了20世纪70年代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广大农民齐心协力收粮食的火热劳动场景。

1977年以后金山农民画在表现形式和方法上实现了一个较大的转折,如前所述,县文化馆的美术辅导老师经过采风了解乡村的民间艺术之后,产生了新的辅导思路和理念。在这种新的思路和理念辅导下的金山农民画出现了新的转机。

下面三幅金山农民画作品均是1977—1980年创作的。这一时期的金山农民画正是其特色初步形成期,从表现的内容看,已经渐渐地与生活相结合,非过去那种与政治、生产紧密结合的“大题材” ,而是从审美的角度去挖掘所要表现的身边的事或物,当然还是略带着过渡期的痕迹。曹秀文的《采药姑娘》比较真实地刻画了一个当时农村采药姑娘积极健康向上的形象,也是作者自我身份的形象写照。在表现手法上已具有成熟期装饰性手法的雏形,而不再是之前的写实画法。画面上也出现了几个大的块面(如姑娘的围裙和裤子) ,这是日后成熟期金山农民画的一个重要特点。在某些细节上还是讲究透视和比例(如姑娘戴的斗笠) 。色彩已经向装饰性跨了一小步——平涂为主,但在某些局部还留有比较写实的浓淡处理(如四周的花卉) 。

《放羊山上笛声扬》和《花瓶与水果》应该说比《采药姑娘》更靠近成熟期的金山农民画。表现的内容是比较抒情和悠闲的,一个牧羊人在山坡的草地上很惬意地吹着竹笛,朵朵白云似的羊群好似在山坡上缓缓飘过,真正的田园牧羊诗。花瓶与水果也是截取了生活中的一个片段,充满情趣,这种题材只能在“文革”结束后的新时期出现,如果再早五六年,那将被视为“资产阶级的闲情逸致”而遭受批判。两幅作品在表现手法上较多地吸取了民间剪纸简练明快的手法,已经注重色块的安排,景物的造型基本按照剪纸的造型(羊、山坡和树,花边装饰、瓶花) 。两幅作品与后来成熟期的金山农民画相比,整个画面还是显得有些琐碎,这也是艺术风格形成期的一个特点。

金山农民画成熟期(也就说已经形成大家接受认可的风格,而且处于一种顶峰状态)一般指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那段时期。这一时期的金山农民画已经创出自己的一条路,在题材选择、主题开掘、构图布局、形象塑造、色彩调配、纸张颜料等各个方面都有一个相对固定的模式。金山农民画与全国其他省市的农民画放在一起,一眼就能分辨出来。成熟期的金山农民画在国内外一些知名的展馆展出并获奖,获国内外美术专家的好评,也被国内外一些著名的乌鲁木齐美术班美术展馆、博物馆、美术院校和知名人士收藏。

乌鲁木齐美术培训 乌鲁木齐画室 新疆画室 乌鲁木齐画画班绘画班 乌鲁木齐成人美术培训班 乌鲁木齐少儿美术培训班 乌鲁木齐中考美术培训班 乌鲁木齐书法培训班 乌鲁木齐动漫画培训班 乌鲁木齐色彩水粉培训班 乌鲁木齐高考美术培训班 乌鲁木齐素描培训班 乌鲁木齐油画培训班

点击拨打电话【预约免费试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