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民画第一个发展时期是以江苏邳县为代表的

中国农民画第一个发展时期是以江苏邳县为代表的

当时邳县的农民画作者群体中乌鲁木齐美术培训绝大多数为农村的普通劳动大众,他们识字不多,有的是半文盲,也没有学过画画。那些略有剪纸、雕刻、绣花经验的人们以及小学生便可以充当老师了,而且为了满足发展的需求,达到“人人皆可画”和“人人为师”的目的,他们采取“母鸡领小鸡,师傅带徒弟”的培训方式,三四天便可速成一批师傅。由于当时物质条件较差,绘画材料匮乏,农民作者使用的绘画工具和材料都是因陋就简、就地取材,如用棕纤维扎成笔,用烟囱的烟灰替代墨,石灰当白色。绘画内容是“做什么,画什么” ,但总的来说主要画大跃进时代的农业生产和当时脱离实际的遐想。绘画积极性空前高涨,几乎家家户户有壁画,成为闻名全国的壁画县。

那么是什么原因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绘画激情呢?我们可以回顾一下当时的社会大环境。1958年,正是我国“赶超英美”踌躇满志之年。是年5月中央通过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的社会主义总路线,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的目标,中央计划指标节节上升,很快就在全社会发动了轰轰烈烈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紧接着,工业战线上出现了所谓的“元帅” ,农业生产上放出了“卫星” ,文艺界自然也不甘落后。10月,文化部在郑州召开全国文化行政会议,讨论庆祝建国十周年文艺如何放“卫星”的问题。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多地涌现出来的农民画倍受关注,其中邳县农民画以数量多、影响大,而成为“美术战线上的一颗卫星” 。

邳县农民画的发展契机是从陈楼乡新胜一社俱乐部的成立以及俱乐部主任张开祥等人创作的《老牛告状》的漫画开始的。张友荣发现生产队饲养员克扣牛饲料,以致牛养得很瘦,在社员的鼓励下,画了一幅漫画《老牛告状》 ,并配了一首打油诗: “老牛泪汪汪,找社长去告状,发我的饲料粮,饲养员全扣光,饲养员呀饲养员,你是多狠的心肠!” 《老牛告状》以拟人化的图像叙事方式,并配以歌谣式的文字表述对合作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进行批评教育,虽然是农民画作者在日常生活情感基础上的自主构思和创作,却符合国家关于合作化问题的决议的思想指针,以宣传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意识来批判小农意识,提高农民的社会主义觉悟。农民画在农村政治宣传与文化教育方面价值的凸显,也充分显示了绘画在这一特殊的历史情境中独特的社会与艺术功能,由此引发了江苏邳县合作化时期农民画创作的热潮。

综上所述,大跃进时期农民画活动的运作呈现出以下特点:以县乡行政、文化等机构执行国家主流意识的文化政策直接推动、引导着轰轰烈烈的壁画运动;美术精英阶层配合国家主流意识,以政治思想内容作为农民画的最高价值,对绘画技法的培训虽然使农民作者于技术上有了些提高,但尚未构成对农民作者自身审美品格的冲击。这一时期的农民画是文艺为政治服务的典型,一种是时效性较长的远景图、规划图,另一种时效性较短,大都结合中心任务,有季节性,如积肥、播种等,时间一过,任务完成就抹去,再换上新的内容。 《飞机撞断玉米秆》 (梁传魁, 1958) 、 《丰收卷倒观潮人》 (古城乡三社吴士凡, 1958) 、 《玉米大王》 (官湖镇火箭营) 、 《技术革命快中加快》 、 《火焰山》 (车辐山乡新华二社王福文, 1958) 、 《大豆过江》 (佚名, 1958) 、 《南瓜像大船》 (闫志森, 1958) 、 《稻子丰收》 (张士香,1958) ,以及《花生大王》 、 《山芋双万斤》 、 《老兄,天塌也不怕》等。以壁画形式出现的第一次农民画高潮随大跃进运动的偃旗息鼓而悄然沉歇。但是,这个时期的普通民众参与绘画的程度是历史罕见的,全国各地因广泛宣传等实际需要使农民画作者队伍迅速扩大,由此,绘画才得以在广大农村真正普及。这是一次对农民画作者的大培训、大提高,在相应文艺大众化的要求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农民画活动中的骨干力量更是大有作为,因此造就了大批农村绘画人才。

乌鲁木齐美术培训 乌鲁木齐画室 新疆画室 乌鲁木齐画画班绘画班

点击拨打电话【预约免费试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