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一种新的艺术模式来替代,乌鲁木齐美术培训认为农民画必将成为历史符号而无法“活化”在当下。 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正处在一个拨乱反正、百业待兴的时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人们的观念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农民画的组织者、辅导者们由对政治形势的敏感转向对文化形势的敏感,农民画也开始向艺术的本位复归。上海金山农民画以其清新独特的面貌脱颖而出,成了改革开放时期全国农民画的代表。其实,金山农民画是在学习户县农民画的过程中起步的。1974年户县农民画到上海展览,在政府文化机构的倡导下,掀起了上海郊县的农民画创作热潮,金山县文化馆举办了数期美术创作学习班,有早期的农村回乡知识青年和城镇插队落户的知识青年参加,后来又有一些做泥水活和木工活的老匠人作为农民画创作培训对象,但创作的农民画作品要么缺乏乡土气息,要么显得古腔古调,缺乏时代气息。最后农民画创作学习班的培训对象选定为能织善绣的农村妇女。
金山县文化馆美术干部吴彤章先生担当起金山农民画的首任组织者和辅导者。在吸取户县农民画创作经验的基础上,吴彤章走了一条“融合当地民间艺术表现手法,发挥创作者自身个性特长”的金山农民画创作道路。在多年的实践探索中,逐渐形成了具有“泥土芬芳”的金山农民画艺术特色和整体的风格。
金山农民画的出现不但推动了全国农民画的兴起,使中国农民画的发展出现了第三次高潮,同时对中国当代美术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至上世纪80年代中,陕西、河北、山东、浙江、贵州、云南等省市相继复兴或涌现了农民画创作群体,这第三次农民画高潮是新时期文化变革和农民生活的“复归”诱发出来的,其规模和影响,远远超过了前两次。